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

11/7 潘忠政老師 (觀新藻礁的守護者)

  藻礁-與我生長環境毫無相關以石灰藻為主的生物礁。生活中自己從未對植物生態、海岸生態保有熱情;但當有任何一樣環境維護意識出現時,我願意試著了解、去體會擁護者的感受。

  在台灣地景保育網描述中提到:「新生代以來,全球形成的生物礁大都為『珊瑚礁』,生長環境大都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。但是,台灣北部海岸,在全新世時期卻出現了大規模以石灰藻為主的生物礁『藻礁』,極為少見。」身為桃園在地聯盟的潘忠政講師也敘述了藻礁的形成方式與歷史;平均10年長不到1公分,桃園海岸約在7500年前出現珊瑚礁,而藻礁約在4500年前開始發育成長的,所以這樣一個自然地景是非常可貴的。

  但由於觀音工業區附近的層層汙染,導致原本長約27公里的桃園藻礁線中,尚能保存的只剩下短短4公里。潘講師在課堂上分享了過去到現在桃園觀音地區的土地、海岸、河川如何遭到破壞,而這些破壞層層相扣,影響了整個地區的狀態,看了委實讓人心疼。

  這些課程中,再三的提醒我去重視:人的價值、動物的價值、生態的價值。而課堂老師也提到過,現在我們這年輕一代不斷的濫用未來的資源,不僅不珍惜資源也不尊重資源。的確,就我們最容易觸碰到的3C產品而言,我們享受每一季的最新技術與產品,不斷的快速淘汰使用過一兩年的東西。但這到底造成了多少電子垃圾,我們卻未親眼看見。若是知道了、站在那些殘骸與過去當中,是否就會好好珍惜現在手裡的這一份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